
近日,第三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主体活动——2025动漫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吉林动画学院召开。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心渊教授以《动游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为题做主旨报告。他系统剖析了动游融合的演进逻辑、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指引。现将报告核心内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动游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黄心渊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黄心渊做主旨报告
一、回溯产业演进:从“平行割裂”到“技术驱动融合”的逻辑跃迁
黄心渊首先梳理了动游产业的发展脉络,将其概括为“平行演化-IP联动-深度融合”三个阶段,为理解当前产业格局提供了清晰的学术框架。
2000年之前属于“平行演化期”,动画与游戏呈现“孤岛式”发展特征。动画创作以艺术家团队为核心,侧重“观看属性”与故事叙事;游戏开发则由计算机科学家主导,受限于早期显示技术与渲染能力,难以在交互体验中兼顾视觉效果,二者仅存在“游戏向动画学习视觉技术”的微弱交集。
进入“IP联动期”,随着“想象力消费”需求的崛起,动游产业开始依托IP实现初步协同,这一阶段的联动仍处于“形式关联、本质割裂”的层面——尽管动画IP改编游戏、游戏IP改编动画的案例增多,但二者在制作团队、资源分配、内容共创上仍相互独立,未形成资产复用、协同开发的生态。
2022年以来,动游产业正式迈入“深度融合期”,技术成为打破边界的核心驱动力。AIGC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打通了动游底层生产逻辑,实现从内容创作到流程管理的全面重塑。目前,动画与游戏的边界正加速模糊,“共用世界观、共用资产、共担商业体”的生态已现雏形,产业正从“技术落地”向“内容创新”升级。
二、聚焦人才培养:构建“艺术+工科”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
针对动游融合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矛盾,黄心渊提出了“打破专业壁垒、重构培养逻辑”的核心观点,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路径。他指出,当前多数院校仍沿用“动画、游戏分轨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或仅掌握艺术设计能力、缺乏技术思维,或专精工科技术、缺失人文感知,难以适配产业对“跨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黄心渊主张构建“艺术+工科”双轮驱动的培养体系。一方面,需强化人文与艺术素养培育,另一方面,嵌入工科技术课程,推动专业群整合,参考吉林动画学院“创作层(动画、漫画、游戏学院)+技术层(未来智能影像、虚拟现实学院)”的布局,为各专业群配备工科支撑,打通“艺术设计-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路。
黄心渊以吉林动画学院学生作品《火山的女儿》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融合培养的价值。该作品由游戏专业与动画方向学生合作完成,底层逻辑实现动游融合,不仅传递了成长、快乐的情感主题,更实现了视频平台下载付费收入。这表明,当学生同时具备艺术感知与技术能力时,能够创作出兼具人文温度与商业价值的作品,这正是未来动游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黄心渊表示,“动画从业者”与“游戏从业者”的身份界限在未来10年内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动游融合创作者”。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动漫与游戏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创作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