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动画学院承办的“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研讨会在吉林动画学院举行。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以《人工智能时代影视工业新变与动画人才培养》为题,做主旨报告。现将报告核心内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人工智能时代影视工业新变与动画人才培养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陈旭光做主旨报告
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各行各业的当下,影视与动画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陈旭光结合其在电影工业美学、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的研究与实践,聚焦人工智能对影视生产模式、创作理念的冲击,探讨动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行业与教育的转型提供深刻洞见。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冲击与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比历史上任何技术革命都更迅猛,已全面渗透影视行业。从ChatGPT到文生图技术,短短两年间,人工智能在毕业作品中的应用比例从“谨慎尝试”飙升至近三分之一,倒逼行业重新思考创作评定标准。其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构了影视工业的生产、制作、传播全链条,呈现出“降本增效”的显著特征——算法可快速完成剧本创意、虚拟拍摄、精准营销等环节,使传统依赖大规模片场、人力的“重工业电影”模式向智能化、轻量化转型。
以《流浪地球2》为例,月球引爆、高速升降机等场景完全依赖虚拟制作,人员规模较前作大幅缩减;《哪吒之魔童闹海》则通过全球创作者线上分工、云端合成,展现了“分包式”轻量化生产的成熟。吉林动画学院的数百名毕业生也参与到该部影片的制作中,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欣喜之余,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变革正如马克思预言的“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现实反映论”等观念面临挑战,亟需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美学体系。
二、影视工业的三大“新变”趋势
人工智能给影视工业带来的新变化呈现三大趋势:
1. 人机一体的创作主体重构
传统“作者论”在算法介入后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大脑与肢体的延伸,形成“人机共生”的创作生态。导演需从“绝对主导”转向“智能工具驾驭者”,如《黑神话·悟空》融合游戏与电影语言,体现跨媒介思维与技术工具的深度结合。这种转变要求创作者具备“数智素养”,将人工智能技术内化为创作能力的一部分。
2. 虚拟现实对真实感的颠覆
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基于大数据喂养,其“真实感”可能超越实拍,却并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正如《红楼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困境。这催生了“想象力消费”需求,年轻人通过玄幻、科幻作品获得超越现实的体验,《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3. 伦理道德的双重挑战
外部层面,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署名权界定模糊;内部层面,人机情感交互(如《熊出没》中机器母亲的设定)引发对伦理体系的重新审视。这些问题需学界与业界共同探索规范,避免技术发展脱离人文约束。
三、动画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面对影视工业的新变革,动画人才培养需从理念、核心能力到课程实践全面升级,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 跨学科融合的新文科理念
打破艺术与理工的壁垒,推动“影游融合”等跨媒介专业建设。吉林动画学院在游戏与电影结合领域的探索表明,跨学科人才既能驾驭人工智能工具,又能保持创意核心,如杨宇(《哪吒》导演,清华大学理工科背景)的成功印证了这一思路。
2. 聚焦不可替代的核心素养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意力、跨媒介整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教育需强化长期主义精神,如杨宇“五年磨一剑”的职业态度,同时培养“创意制片人”等领袖型人才,平衡技术应用与投资管理。
3. 重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
将人工智能技术课程与传统艺术素养教育结合,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让学生在虚拟拍摄、云端协作等场景中积累经验。北京大学与吉林动画学院合作的“AI影视创意与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正是这一方向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