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的重要分支活动——“AI背景下的未来中国动画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会议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蔡新元教授莅临,并做题为《黎明之后:AI动画的观念与进展》的主旨发言。本次发言深刻剖析了AI技术对动画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并呼吁教育界主动拥抱技术革命,重构动画人才培养范式。
黎明之后:AI动画的观念与进展
蔡新元 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蔡新元做主旨发言
一、技术洪流不可逆:从柯达陨落看动画变革必然性
蔡新元以柯达数码相机专利被雪藏并最终陨落的案例开篇,指出技术浪潮不可阻挡。“柯达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错过了一个时代。”他强调,动画与设计领域也正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从胶片影像到数字影像,再到AI驱动的“史诗级节点”,每一次跃迁都重塑内容生产逻辑。而AI的介入,正在颠覆动画百年来的稳定技术基础,推动行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二、AI获得创意:科学认证与行业地震
蔡教授援引权威科研成果指出,AI的创意能力已得到正式认可。2022年,《Science》将“人工智能获得创意”列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第五位,标志AI创造力迈入新阶段。同年,“太空歌剧院”事件——AI图像斩获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冠军,成为一次震撼业界的“图灵测试”。该事件引发全球艺术界激烈争论,知名平台ArtStation(A站)也因此分裂为支持与反对AI两大阵营。
三、重构动画生产力:效率跃升与美学新生
蔡新元通过多个案例展示AI如何提升动画制作效率并催生全新美学形态:
经典再造: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曾凝聚70余位画家4年心血完成,而其团队仅用较短时间训练小样本模型,便可将水墨画转化为动态影像,并探索AI生成水墨长片的可能性。
流程颠覆:传统线性制作流程易导致创意失真,而AI通过生成对抗网络实现非线性融合。例如,AI可自动分析真实运动数据,提炼骨骼绑定,解放“绑骨K帧”的繁重工作。
教育实验:2025年3月,其团队联合中国动画学会举办“人工智能创意工作营”,众多零基础艺术家在4天内完成6部3分钟AI动画短片,效率远超以往。
四、教育范式重构:学科边界消融与核心能力迁移
面对AI对行业的解构,蔡新元提出动画教育亟需系统性变革:
1.学科壁垒瓦解:AI抹平技术鸿沟,跨界创作成常态。国内多所高校已合并设计类专业为“艺术与科技”,印证趋势。
2.教学重心转移:技术性课程价值被AI工具削弱。未来动画师核心竞争力转向想象力、创意组织力、审美判断力与语言表达力。
3.模型即资产:“未来动画师的决胜关键,在于谁拥有独特专有模型。”蔡新元团队已在课程中设置连续两学期模型训练课,构建“围绕模型展开的设计逻辑”。
五、黎明之后:AI动画的三阶段演进与未来使命
蔡新元教授预言AI动画将经历三阶段发展:工具阶段,AI加速传统流程;方法论阶段,依托AI重构动画生成逻辑;本体阶段,AI催生全新“技术美学”。
六、结语
蔡新元教授以“这是一群人的战斗”发出合作呼吁。在AI重塑创作规则、抹平技术门槛、催生全新美学的时代,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将想象力、审美力与模型驾驭力置于人才培养核心,方能培育出引领“第三计算纪元”的动画新力量。技术黎明已然破晓,中国动画的进化之路,正在人机协同的激荡中展开全新图景。